我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,是国家恢复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。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2008年获批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2017年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,2019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,涵盖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;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,涵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9个;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,涵盖4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。学位授权点覆盖文学、教育学、哲学、法学、经济学等门类。
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突出,相关学科发展迅速。外国语言文学是重庆市一流学科;中国语言文学、新闻传播学、教育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金融、审计、社会工作和比较制度学等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;政治学、社会学、法学、应用经济学是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;已形成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引领,多学科相互支撑、融通发展的学科体系。外国语言文学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聚类排名第六、西部第一,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+等级。
近年来,我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和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,逐渐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干,其他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。学校拥有一支梯队整齐、结构合理、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。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9人,硕士生指导教师323人,其中教授116人,博士学位获得者247人。指导教师中,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,全国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,全国模范教师1人,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,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,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人,重庆市“教学名师”“教书育人楷模”“十佳教师”“优秀教师”“优秀教育工作者”“师德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17人次,“322重点人才工程”二层次人才5人,“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5人,“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”及“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”人选32人次;有全国一级学会、二级学会会长和副会长8名。
我校大力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,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导向,加强对研究生全球视野、国际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,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在校期间出国留学、海外实习及海外短期访学。我校目前与70多所国(境)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研究生留学、访学合作项目。
进入新时代,我校研究生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,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,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。现有在校博士、硕士研究生2400多人,累计培养研究生7000余人。近10年,获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1门、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47项、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16支、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、省级教学案例库7个、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93项、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,省级优硕论文59篇。历年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为100%,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%左右。
(数据更新至2021年11月)
博士学位授权点招生二级学科
一级学科
|
招生二级学科
|
外国语言文学
|
英语语言文学
|
俄语语言文学
|
法语语言文学
|
德语语言文学
|
日语语言文学
|
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
翻译学
|
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
|
硕士学位授权点(学术学位)招生二级学科
一级学科
|
招生二级学科
|
外国语言文学
|
英语语言文学
|
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
俄语语言文学
|
法语语言文学
|
德语语言文学
|
日语语言文学
|
西班牙语语言文学
|
阿拉伯语语言文学
|
亚非语言文学(朝鲜语)
|
亚非语言文学(越南语)
|
欧洲语言文学(意大利语)
|
比较制度学
|
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
|
语言智能
|
中国语言文学
|
文艺学
|
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
|
汉语言文字学
|
中国古代文学
|
中国现当代文学
|
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
|
马克思主义理论
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
|
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
|
思想政治教育
|
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
|
教育学
|
课程与教学论
|
比较教育学
|
高等教育学
|
新闻传播学
|
新闻学
|
传播学
|
硕士学位授权点(专业学位)招生专业领域
授权类别
|
招生领域
|
翻译
|
英语笔译
|
英语口译
|
俄语笔译
|
俄语口译
|
法语笔译
|
德语笔译
|
德语口译
|
日语笔译
|
日语口译
|
朝鲜语笔译
|
朝鲜语口译
|
西班牙语笔译
|
阿拉伯语笔译
|
越南语笔译
|
教育
|
教育管理
|
学科教学(英语)
|
汉语国际教育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新闻与传播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国际商务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社会工作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金融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审计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法律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
公共管理
|
不区分专业领域
|